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第15章

挺身帮助上帝的子民

挺身帮助上帝的子民

1-3.(甲)为什么以斯帖去见丈夫时感到害怕?(乙)关于以斯帖,我们会谈些什么?

 以斯帖正朝着书珊王宫的院子走去,她设法平复自己那紧张的心情,但她又怎能不紧张呢!书珊城堡邻近白雪盖顶的扎格罗斯山脉,俯瞰绍阿斯佩河的清澈河水。城堡坐落在巨大的台基上,城堡里不但有宏伟的雕像、凹槽石柱,还有布满彩色浮雕的墙,图案有射手、狮子和有翼公牛。这一切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让每个前来城堡的人都感受到国王的威严和权力。以斯帖就是要去见这个自称“伟大的君王”的国王,也就是她的丈夫。

2 她的丈夫!任何忠于上帝的犹太少女,都不想嫁给亚哈随鲁那样的人。 *首先,他没有效法上帝的忠仆,比如学会像亚伯拉罕那样听从上帝的指示去做,谦卑地聆听妻子的意见。(创世记21:12)此外,他对于以斯帖的上帝耶和华以及耶和华的律法,几乎一无所知。他所认识的是波斯人的法律,其中一条正是以斯帖会触犯的。这条法律就是:任何人不蒙波斯王传召就擅自去见王的,都会被处死。这次,以斯帖没有被传召,但她还是要去见王。她一步步地走向王宫内院,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能看见她。当时她也许觉得自己正在步向死亡。(请读以斯帖记4:11;5:1

3 以斯帖为什么要冒生命危险去见王呢?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对上帝很有信心,我们从她身上可以学到什么呢?让我们先看看以斯帖是怎样成为波斯王后的。

早期的经历

4.(甲)请说说以斯帖的身世。(乙)她为什么到了堂兄末底改的家?

4 以斯帖是个孤儿。我们对她的父母所知不多,只知道他们为她起了个希伯来语名字哈大莎(意思是“香桃木”,一种开白色花的美丽灌木)。父母去世后,以斯帖被好心的堂兄末底改收留了。末底改年纪比她大很多,将她带回家当女儿抚养。(以斯帖记2:5-7,15

末底改有充分的理由为他的养女感到自豪

5,6.(甲)末底改怎样教养以斯帖?(乙)请说说以斯帖和末底改在书珊城的生活情景。

5 末底改和以斯帖都是流亡在波斯的犹太人,住在帝国的首都书珊城。由于维护自己的信仰,并遵守上帝的律法,犹太人很可能会受到歧视。可是,末底改仍尽力教导以斯帖认识慈悲的上帝耶和华。这位上帝曾多次拯救自己的子民脱离困境,将来也会这样做。(利未记26:44,45)他们俩互相关爱,不离不弃。

6 看来,末底改在书珊城堡担任公职,因为他常跟王的其他臣仆一起坐在王宫门前。(以斯帖记2:19,21;3:3)圣经没有说以斯帖小时候的生活是怎样的,也许她是在城里一个比较贫穷的小区长大,这个小区跟王宫有一河之隔。以斯帖想必会好好料理家务,照顾堂兄。平日她可能很喜欢逛市场,那里有金器、银器和其他商品。以斯帖怎么也料不到,这些奢侈品日后会成为她唾手可得的东西。她对即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一无所知。

“容貌秀丽”

7.(甲)瓦实提王后为什么被废?(乙)接着有什么事发生?

7 一天,书珊城的居民都在七嘴八舌地议论王室发生的一件大事。事情是这样的:亚哈随鲁王摆设盛宴,以佳肴美酒款待贵族群臣,席间他召美丽的王后瓦实提前来。可是,瓦实提正于另一个地方为妇女设宴,不肯前来。这令亚哈随鲁王非常气愤,感觉受到羞辱,就问谋臣该如何处罚王后。结果,瓦实提王后被废。之后,王的侍从开始到全国各地物色年轻貌美的处女,让王从中挑选一个做新王后。(以斯帖记1:1-2:4

8.(甲)末底改看着以斯帖长大成人,心里有什么感受?(乙)圣经对美貌有什么看法?(也请看箴言31:30

8 想象一下,末底改看着堂妹以斯帖从一个小女孩长成婷婷玉立的少女,心里充满了自豪和关爱。长大后的以斯帖是个美人。圣经形容她说:“这个少女体态娉婷,容貌秀丽。”(以斯帖记2:7)圣经帮助我们对美貌有正确的看法。外表漂亮固然惹人喜爱,但智慧以及谦卑的态度也不可缺少,否则,人就很容易显出骄傲自大、爱慕虚荣等丑恶的特质。(请读箴言11:22你见过这样的人吗?对以斯帖来说,美貌到底会对她有利还是有害?让我们继续看看。

9.(甲)王的侍役发现以斯帖后就怎么做?(乙)为什么以斯帖不忍跟末底改分离?(丙)为什么末底改会让以斯帖嫁给一个异教徒?(请看脚注提及的附栏

9 王的侍役在搜寻美貌处女的时候发现了以斯帖,于是将她带走,送到对岸那座宏伟的宫殿里去。(以斯帖记2:8)末底改和以斯帖情同父女,临别的时候,两人想必依依不舍。末底改肯定不想让以斯帖嫁给一个不事奉上帝的人,哪怕对方是君王,但事情却不由他控制。 *至于以斯帖,她被带走之前必定很留心听末底改的叮嘱。当她向着书珊城堡走去时,脑子里也许有很多疑问。她的前路会怎样呢?

“凡看见以斯帖的人,都很喜爱她”

10,11.(甲)新的生活环境很容易对以斯帖产生什么影响?(乙)什么显示末底改很关心以斯帖?

10 以斯帖发现,她被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置身于很多少女当中,这些少女是从波斯帝国各地招聚来的。她们的习俗、语言和思想态度都各不相同。负责照管这些少女的,是一个叫希该的官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她们会接受许多美容护理,包括用香膏按摩身体。(以斯帖记2:8,12)这样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很容易会令少女们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表,助长她们的自骄心和竞争精神。那么,以斯帖有没有受到影响呢?

11 世上再没有人比末底改更关心以斯帖了。圣经说,末底改天天都到女院附近,想知道以斯帖生活得好不好。(以斯帖记2:11)他可能向宫中一些愿意帮忙的侍役打听以斯帖的消息。每当他听到以斯帖的消息时,都为这个养女感到十分自豪。为什么这样说呢?

12,13.(甲)周围的人对以斯帖有什么看法?(乙)为什么说,末底改知道以斯帖没有告诉别人自己是犹太人,必定十分高兴?

12 希该很喜欢以斯帖,对她爱护备至。他派了七个侍女去服事以斯帖,又让她住在女院里最好的地方。圣经还说:“凡看见以斯帖的人,都很喜爱她。”(以斯帖记2:9,15)以斯帖这么讨人喜欢,纯粹是因为她长得漂亮吗?不是的。以斯帖吸引人的地方不单是她的外貌,还有许多其他优点。

以斯帖深知,谦卑和智慧比美丽的外表重要得多

13 圣经说:“以斯帖没有透露自己是哪族人、是谁的亲属,因为末底改吩咐她不可说出来。”(以斯帖记2:10)末底改留意到波斯王室中有很多人对犹太人有偏见,所以叮嘱以斯帖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她是犹太人。这时,虽然末底改不在身边,但以斯帖仍然服从他,行事明智。末底改知道这一点,必定十分高兴!

14.今天,年轻人可以怎样效法以斯帖?

14 今天的年轻人也能像以斯帖那样,令父母和养育他们的人满心欢喜。即使父母不在身边,周围又有很多思想肤浅、道德堕落或性情暴戾的人,他们仍然抵抗不良的影响,坚持做对的事情。这样,他们就能像以斯帖一样,令天父的心欢喜。(请读箴言27:11

15,16.(甲)以斯帖为什么能赢得王的心?(乙)对以斯帖来说,为什么要适应生活上的改变并不容易?

15 以斯帖谒见王的时候到了。她可以向王索取她需要的东西,也许索取一些能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的东西。但除了希该提到的之外,以斯帖就别无所求,可见她为人谦逊。(以斯帖记2:15)她也许看出,要赢得王的心不能单靠外表。在波斯宫廷里,谦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情况真是这样吗?

16 圣经说:“王爱以斯帖胜过爱其他少女。她在王面前得蒙恩宠,备受爱护,比别的处女多。王把后冠戴在她头上,立她为王后,代替瓦实提。”(以斯帖记2:17)以斯帖忽然成了当时世上最有权势的帝国的王后。对这个谦卑的犹太少女来说,要适应生活上的改变实在不容易。现在她贵为一国之后,有没有因此而骄傲起来,感到飘飘然呢?一点也没有。

17.(甲)以斯帖怎样服从养父末底改?(乙)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效法以斯帖?

17 以斯帖继续服从养父末底改,没有向别人透露自己是犹太人。有一次,末底改发现有人密谋刺杀亚哈随鲁王,就叫以斯帖把事情禀告王,以斯帖遵照末底改的话去做,从而挫败了那个阴谋。(以斯帖记2:20-23)以斯帖仍然是那么谦卑、那么服从,显示她对上帝有信心。以斯帖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今天,大多数人都显出叛逆的精神,并没有把服从视为美德。然而,真正对上帝有信心的人却会像以斯帖那样,努力培养顺服的态度。

信心遭受考验

18.(甲)为什么末底改不肯向哈曼下拜?(也请看脚注)(乙)今天,上帝的忠仆可以怎样效法末底改?

18 后来,波斯宫廷中出现一个位高权重的人,这个人名叫哈曼。亚哈随鲁王任命哈曼做宰相和首要谋臣。在帝国境内,他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王甚至下令,任何人看见哈曼,都要向他下拜。(以斯帖记3:1-4)这条法令为末底改带来了难题。末底改虽然认为应该服从君王,却不会因此而做出对上帝不敬的事。圣经说哈曼是亚甲人,也就是亚甲的后代,而亚甲就是被上帝的先知撒母耳处决的那个亚玛力王。(撒母耳记上15:33)亚玛力人十分邪恶,跟耶和华和以色列人为敌,因此受上帝谴责。 *申命记25:19)试问一个忠于上帝的犹太人,又怎能向亚玛力人下拜呢?末底改绝不能这样做,他拒绝向哈曼下拜。今天,上帝的忠仆,不论男女,都谨守以下的原则:“我们必须接受上帝的统治,服从上帝而不是服从人。”(使徒行传5:29

19.(甲)哈曼想怎样对付犹太人?(乙)他怎样说服亚哈随鲁王按他的意思去做?

19 这令哈曼怒不可遏。哈曼不只想杀末底改一人,还想除灭末底改的民族!于是,哈曼在王面前抹黑犹太人,说他们的坏话。他首先不指名地说有个民族“散居在全国各省的人当中,却跟其他民族隔开”,暗示这是个无关重要的民族。接着,他进一步诋毁他们,说这个民族的人不遵守王的法律,是危险的叛乱分子。他还答应捐出一大笔钱,送进王的宝库,用来补偿灭绝帝国境内的犹太人所带来的财政损失。 *亚哈随鲁王就把自己那用来盖印的戒指交给哈曼,让他随自己的意思签署法令。(以斯帖记3:5-10

20,21.(甲)末底改以及波斯帝国其余的犹太人听到哈曼的法令后有什么反应?(乙)末底改请以斯帖怎么做?

20 不久,驿使就骑着快马,走遍幅员广大的波斯帝国,把灭绝犹太人的法令通告帝国各地的人。这条法令无疑也传到远方的耶路撒冷。试想象,当地的犹太人听到这个消息时多么震惊!他们刚从巴比伦回来,为了重建耶路撒冷已面对很多困难,这时城墙还没建成。末底改听见这个法令,或许会想到耶路撒冷的同胞和身处书珊的亲友。他十分悲痛,就撕裂衣服,披上粗布,撒灰烬在头上,并到城的中央放声喊叫。哈曼给书珊的犹太人带来了很大的悲伤,但他这时却在跟王喝酒,一点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请读以斯帖记3:12-4:1

21 末底改知道自己不能坐视不理了。但他可以怎么做呢?以斯帖听到末底改的情况,就派人送衣服给他,末底改却不肯接受安慰。他也许一直想不通,为什么耶和华上帝容许他疼爱的以斯帖被带走,给一个信奉异教的君王做妻子。这时他开始明白了。末底改于是请人送口信给以斯帖王后,请她求王开恩,挺身“为本族的人求情”。(以斯帖记4:4-8

22.为什么以斯帖不敢去见王?(也请看脚注)

22 以斯帖听见这个口信,想必心里一沉。她的信心从没受过这么大的考验。在回复末底改的口信中,她坦白说出了心中的恐惧。她提醒末底改,王已经立法规定,凡没有蒙召就擅自进见王的,都要被处死。除非王伸出金杖来,否则这个人不能获得赦免。之前,瓦实提王后不服从王命,拒绝到王那里去,结果被废。有鉴于此,以斯帖没有理由期望王会宽容她。以斯帖还告诉末底改,王已经三十天没有召见她了。亚哈随鲁王很善变,以斯帖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失去王的宠爱。 *以斯帖记4:9-11

23.(甲)末底改说了什么话,从而加强以斯帖的信心?(乙)末底改在哪方面值得我们效法?

23 末底改用坚定的语气回应以斯帖,从而加强了她的信心。末底改指出,即使以斯帖不采取行动,耶和华也肯定有办法拯救犹太人。不过,要是迫害加剧,以斯帖也不能幸免。末底改的话显示他对耶和华有坚强的信心。末底改深信,上帝绝不会让他的子民灭绝,使他的旨意落空。(约书亚记23:14)然后,他问以斯帖:“谁知道你得了王后的尊位,不是为了这个时刻呢?”(以斯帖记4:12-14)末底改全心信赖上帝耶和华,确实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对上帝也有这样的信心吗?(箴言3:5,6

信心战胜恐惧

24.以斯帖怎样显出信心和勇气?

24 现在是以斯帖做决定的时候了。她请末底改召集犹太同胞跟她一起禁食三天。以斯帖说:“要死就死吧。”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虽然简单,却显示以斯帖有很大的信心和勇气。(以斯帖记4:15-17)在那三天里,她从没那么热切地祷告过。关键的时候终于来到了。她穿上最漂亮的宫廷服饰,想尽量使亚哈随鲁王欢喜,接着就动身了。

以斯帖冒生命危险保护上帝的子民

25.请描述以斯帖谒见王的情景。

25 就像本章开头所说的那样,以斯帖朝着王宫的院子走去。这时,她心里一定忐忑不安,也许正在恳切地默祷。她进了院子,看见亚哈随鲁王坐在宝座上。她看到了王的面孔,还有那一头梳理整齐的卷发和修剪匀称的胡须。说不定以斯帖尝试从王的表情去猜测他的心情。如果她要先等一会儿才能谒见王,那一阵子想必会像一辈子那么久。王终于看到她了。那一刻,亚哈随鲁王肯定很惊讶,但很快就平复了。这时,他竟伸出手中的金杖来!(以斯帖记5:1,2

26.(甲)为什么真基督徒需要以斯帖所具有的那种勇气?(乙)还有什么事情等着以斯帖去做?

26 王愿意接见以斯帖,听她的诉求。以斯帖采取立场拥护上帝,保护同胞,在信心方面成为所有事奉上帝的人的优良榜样。今天,真基督徒也乐意效法以斯帖。耶稣说,真正跟随他的人应该彼此相爱,愿意作出牺牲。(请读约翰福音13:34,35这样做需要以斯帖所具有的那种勇气。当天,以斯帖勇敢地挺身帮助上帝的子民,但这只是起点,还有其他事等着她去做。以斯帖怎样才能使王相信,他最宠信的谋臣哈曼其实是个心肠歹毒的阴险小人呢?她怎样才能保护同胞,使他们获救呢?下一章会解答这些问题。

^ 很多人认为亚哈随鲁就是薛西斯一世,于公元前5世纪初做波斯帝国的君王。

^ 请看第16章“跟以斯帖有关的问题”这个附栏。

^ 哈曼也许是亚玛力人仅存的后代,因为早在希西家王的日子,“剩余的亚玛力人”已经被击杀。(历代志上4:43

^ 哈曼答应捐出三十四万公斤银子,价值相当于今天的亿万美元。假如亚哈随鲁就是薛西斯一世,这笔钱对他来说应该很有吸引力。薛西斯一世跟希腊交战,需要大量金钱。这场战争虽然经过细心策划,但还是打败了,而且导致惨重的损失。

^ 薛西斯一世性格反复无常,脾气暴躁。希腊历史家希罗多德记载了这个君王跟希腊交战时做过的一些事。有一次,薛西斯一世吩咐部下在赫勒斯滂海峡用船筑起一道浮桥。后来船被风暴毁掉了,他就下令把工程师斩首,又命人“惩罚”那个海峡,就是一边咒诅海峡,一边鞭打海水。在同一场战役中,一个富翁求薛西斯一世准许他儿子不参军,但薛西斯一世却命人把富翁的儿子腰斩,并把尸体示众,杀一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