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A2

修訂版的特色

1950年,《希臘語經卷新世界譯本》英語版面世。1961年,英語《聖經新世界譯本》全書出版。英語版翻譯自聖經原本的語言,既準確又通俗易懂。到今天為止,這個譯本已經翻譯成超過210種語言,造福了千百萬的讀者。中文版的《希臘語經卷》在1995年出版,聖經全書在2001年發行。

可是語言是不斷改變的。目前的新世界聖經翻譯委員會看出,聖經翻譯如果作出相應的改變,就更能感動當代讀者的心,因此英語版調整了語言風格和用詞。中文版也在以下幾方面精益求精:

  •   用詞更現代,更容易明白 例如,不少譯本用的「丘壇」一詞,讀者不容易明白,現在改為「祭拜場」就好懂多了。(詩篇78:58)聖經譯本有些詞語的語序,現代一般是顛倒過來的。例如,「律法」現在通常說「法律」或「法典」(出埃及記12:49;馬太福音5:17);「咒詛」現在通常說「詛咒」(創世記3:14;加拉太書3:13)。有些詞語在現代的意義已經改變,例如「教訓」一般用來指訓誡或從錯誤中取得的知識,如果經文裡的意思是所教的道理,修訂版通常改為「教導」。(馬可福音11:18;提多書2:10)「應許」和「敬虔」在現代不常用,修訂版改為「承諾」和「虔誠」。(彼得後書3:13;提摩太前書6:6)「膏立」或「受膏」的「膏」字是動詞,但許多讀者不熟悉這種用法,修訂版通常改為「任命」或「受任命」。(撒母耳記上10:1;撒迦利亞書4:14)「同工」這個詞雖然在基督徒當中很常用,但沒有基督教背景的讀者會覺得陌生,因此修訂版改為「一起工作的夥伴」。(哥林多前書3:9

    不少譯本廣泛使用「平安」或「和平」來翻譯希伯來語「沙隆」或希臘語「伊雷內」。這兩個詞在聖經原文裡的含義很豐富,但「平安」或「和平」的意義範圍比較窄,不一定能配合上下文。中文的「平安」,主要指平穩安全、沒有危險,而「和平」主要指沒有戰爭或衝突。如果經文表達的主要不是這些意思,修訂版就按照語境選用其他合適的詞,例如「安寧」「和睦」「和諧」等等。加拉太書5:22提到的一種特質,以往翻譯為「和平」,修訂版改為「安寧」,因為即使在沒有和平的情況下,上帝的神聖力量還是能幫助人保持內心的安寧。以往腓立比書4:7說上帝會賜人「平安」,修訂版改為「安寧」,因為就算基督徒遇到迫害或災禍,實際上並不平安,上帝也一定會讓他的僕人享有內心的安寧。

  •   聖經用語翻譯得更清晰 以往的某些用語常常需要進一步解釋才能明白。例如,「聖靈」雖然在中文聖經譯本裡沿用已久,但中文「靈」字作為名詞時,一般指靈體。可是,聖經的經文顯示,這其實是上帝用來推動他的旨意實現的隱形力量。由於「邪靈」指邪惡的靈體,讀者可能會以為「聖靈」指神聖的靈體,或者所謂三位一體的神當中的一位。為了避免誤解,修訂版採用「神聖力量」這個譯法。(出埃及記31:3;使徒行傳2:17

    對很多初讀聖經的人來說,「屬靈」是個難懂的詞。修訂版不強求用同一個詞來翻譯,而是按照上下文,採用意思更清楚的譯法。例如馬太福音5:3,舊版《新世界譯本》提到「自覺有屬靈需要的人」,修訂版譯作「渴望滿足心靈需要的人」,腳注補充又譯「深知自己需要上帝的人」。再如哥林多前書2:13,舊的譯法是「把屬靈的事和屬靈的話語結合起來」,新的譯法是「用上帝教導的話去解釋上帝的事」。這樣修改以後,意思清楚多了。類似的例子還有「屬肉體」或「順應肉體」這種說法。這些詞組非但不容易理解,甚至可能讓人以為經文只是談到跟肉慾有關的事。修訂版按照上下文採用不同的譯法,例如把哥林多前書3:1的「屬肉體」改為「有世俗思想」。加拉太書5:19的舊譯法是「順應肉體的行為」,新譯法是「順應罪性的行為」,因為經文接下來列舉的行為不僅是跟性有關的罪,還有其他各種惡行。這些惡行源自人不完美的傾向,源自有罪的人的本性。

    舊版《新世界譯本》一般把希臘語「帕露西阿」譯作「臨在」,但很多人覺得這個詞比較陌生。為了幫助不熟悉聖經的讀者,修訂版通常將基督的「帕露西阿」譯作「回到我們這裡」,這樣就不會妨礙初讀聖經的人理解經文的意思了。(馬太福音24:3;哥林多前書15:23

    另一個常常引起誤解的詞是「預言」。在聖經原文裡,譯作「預言」的詞不一定跟未來有關,還包括來自上帝的信息,以及跟上帝旨意有關的啟示或宣布。修訂版按照不同經文的意思,採用「預言」「傳達上帝的信息」「受上帝啟示發言」等譯法。(以西結書38:14;羅馬書12:6;哥林多前書12:10

  •   避免傳達不正確的宗教觀念 舊版《新世界譯本》已經避免使用一些跟錯誤教義有關的詞語,例如十字架、靈魂、陰間、地獄等等。(見詞語解釋:「苦刑柱」「尼發希;普緒克」「墳墓」「欣嫩谷」。)修訂版進一步避開容易聯想到錯誤宗教觀念的詞語,例如「慈悲」改為「憐憫」,「報應」改為「應得的懲罰」或其他類似的譯法,「罪孽」改為「罪惡」或「罪過」一類的詞。(出埃及記34:6;詩篇103:10;羅馬書1:27;提摩太後書3:6

  •   度量衡的譯法更精確 舊版《新世界譯本》基本上使用公制的度量衡單位,有時保留原文所用的單位,通常是在預言裡。(以西結書40:5;啟示錄14:20)不過,由於正文比較適合用整數,以往換算出來的公制數值可能會有偏差。(出埃及記38:29;列王紀上6:2)此外,有些公制單位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名稱,例如有些地區用「米」或「厘米」,有些地區用「公尺」或「公分」。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修訂版在大部分經文裡音譯原文的度量衡單位,並在腳注裡提供公制的數值和其他資料。不過,如果使用聖經原來的單位會令讀者分心,就會把原文的單位放在腳注裡。(馬太福音13:33

  •   地名、族名更清楚自然 以往的譯本常常在地名後加上一個「地」字,例如「埃及地」「含地」「拿弗他利地」等等。這不是中文的表達習慣,所以讀者可能會覺得不太自然。修訂版改為「埃及地區」「含族的土地」「拿弗他利地區」,或者只譯出地名。(創世記13:10;詩篇105:23;馬太福音4:15

    在聖經裡,「猶大」是個很常見的名稱,有時指人,有時指部族,有時指國家,有時指地區,不熟悉聖經歷史的讀者也許會感到困惑。修訂版儘可能翻譯得更明確,例如「猶大部族」「猶大國」「猶大地區」等等。(民數記1:7;列王紀上13:1;尼希米記11:3

  •   減少難認、難念的字 以往的譯本用了一些比較難念的字,修訂版儘量改為常用字,例如把「葉忒羅」改為「葉特羅」,「以笏」改為「以戶」,「贖愆祭」改為「抵罪祭」,「剛愎自用」改為「一意孤行」。(出埃及記3:1;士師記3:15;以西結書40:39;提摩太後書3:4

    《新世界譯本》英語版是原來的新世界聖經翻譯委員會的傑作。修訂版的翻譯員作出任何改動之前,都本著虔誠、尊重的態度仔細考慮,字斟句酌,確保所有修訂都是必要的。

修訂版的其他特色:

修訂版有不少腳注,一般分為以下幾類:

  • 「又譯」 腳注的譯法跟正文相比,意思大致相同,只是原文的另一種表達方法。(見詩篇1:1「有福」的腳注和啟示錄16:12「日出之處」的腳注。)

  • 「也可譯作」 腳注的譯法跟正文相比,雖然也是有根據的,但整體的意思不一樣。(見創世記21:6「都會跟我一起歡笑」的腳注和撒迦利亞書14:21「迦南人」的腳注。)

  • 「直譯」 腳注按照希伯來語、阿拉米語或希臘語的字面意思翻譯,或者譯出原文詞句的基本意思。(見出埃及記9:33「禱告」的腳注和羅馬書14:10「妄自批評」的腳注。)

  • 關於意義和背景的腳注 包括:名字的意思(創世記3:17「亞當」;出埃及記15:23「馬拉」);與度量衡有關的資料(創世記6:15「肘尺」);代詞指代的對象(創世記38:5「他」);附錄和詞語解釋的相關資料(傳道書9:10「墳墓」;馬太福音5:22「欣嫩谷」)。

修訂版正文前面的部分叫「聖經入門」,列舉了聖經的一些基本道理。正文之後有「聖經各卷成書年份表」和「聖經詞語解釋」。「聖經詞語解釋」幫助讀者明白某些詞語在聖經裡的含義。附錄A包括以下幾部分:「聖經翻譯原則」「 修訂版的特色」「聖經如何流傳至今」「《希伯來語經卷》中上帝的名字」「《希臘語經卷》中上帝的名字」「圖表:猶大國及以色列國的先知和君王」和「耶穌在地上時發生的主要事件」。附錄B包括地圖、圖表和其他資料,幫助讀者深入研究聖經。

在這個譯本的主體部分,每卷書開頭都以大綱形式列出各章摘要,以及相關的經節數字,讓讀者對每卷書有一個整體的概念。正文左右兩欄之間列出的參考經文,都是從舊版的參考經文中挑選出來的,目的是幫助讀者找到直接相關的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