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我們應不應該借錢?

我們應不應該借錢?

「借錢時,像結婚那麼開心;還錢時,像喪親一樣痛苦。」——斯瓦希里語諺語

這句在東非家喻戶曉的諺語,無疑也會引起其他地方的人的共鳴。這也是你的感覺嗎?向親友或其他人借錢,有時看來能夠解決問題,但借錢真的是個好主意嗎?借債有哪些害處,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呢?

另一句跟借債有關的斯瓦希里語諺語是:「借錢損友誼。」這句話說出了借貸的一大害處,就是可以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借債的人也許已經作出周詳的計劃,而且動機純正,但事情的發展可能會跟他預期的不一樣。假如債項逾期沒還,債主也許會越來越不耐煩。當怨氣不斷積累,貸方和欠債一方以至雙方家庭之間的關係,都可能變得緊張。既然借貸可能會導致人際間的摩擦,我們遇上經濟問題時,應該把借錢視為最後一著才對。

借錢也可能破壞一個人跟上帝的關係。為什麼?首先,聖經說,蓄意不還債的是惡人。(詩篇37:21)也說「欠債的是債主的僕人」。(箴言22:7)欠債的人必須明白,在他還清債務之前,他的生活會一直受到債務牽制。另一句非洲諺語說得好:「你借了人家的腿,無論他到哪裡去,你也得跟著他。」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要是負上沉重的債務,就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因此,對欠債的人來說,清還債項必須是首務,否則就會遇上難題。債台高築可以帶來很多煩惱,導致失眠、工作過勞、夫妻口角、家庭破裂。欠債的人也可能被起訴,甚至坐牢。聖經的話實在有智慧:「你們一點也不要虧欠人,只有彼此相愛才是你們要互相虧欠的。」(羅馬書13:8

非借不可?

考慮到借錢可能導致的種種後果,我們在借錢之前,最好先想清楚。我們可以問問自己:真的不借不行嗎?我借錢是為了應急周轉,好能繼續養家嗎?還是我有點貪心,希望得到一些自己負擔不起的東西?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寧可生活簡樸一點,也不要負債,這才是更好的選擇。

當然,有時也會有例外的情況。比如說,一個人突然遇到急事,看來除了借錢沒有其他辦法。假如他決定向別人借貸,他就應該行事正直。這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就算借錢給我們的人看來家境不錯,我們也不該認為他有義務要幫助我們,或者認為自己不按時還錢甚至不還錢也沒有問題。有些人雖然看來很有錢,但我們不該妒忌人家,也不該佔對方的便宜。(箴言28:22

我們向人借錢後,必須清還債項,而且越快越好。要是債主沒有明確定下還款限期,我們就該主動提出一個日期,並且說到做到。雙方有了協議後,最好把協議內容寫下來,以免任何一方有誤會。(耶利米書32:9,10)可以的話,親自把錢還給對方,好能當面向他道謝。我們主動按時還債,就能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耶穌在他發表的「登山寶訓」中說:「你們的話,是就該說『是』,不是就該說『不是』」。(馬太福音5:37)我們也要謹記耶穌提出的金規:「在一切事上,你們希望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得怎樣待人。」(馬太福音7:12

實用的聖經原則

人可以怎樣避免不必要地借錢呢?聖經告訴我們最好的方法是什麼:「敬虔而又知足,才是獲得大利的方法」。(提摩太前書6:6)沒錯,人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就能避開借債帶來的煩惱。今天,很多人想要什麼就要馬上得到,在這種氛圍下,我們要有知足的心並不容易。這就是為什麼聖經說我們要敬虔。為什麼敬虔的態度可以幫助人呢?

請看看亞洲一對基督徒夫婦的經歷。他們年輕時,很羨慕那些有錢買房子的人,於是用自己的積蓄和向銀行、親戚借來的錢,買了一套房子。可是,他們每個月都要償還高昂的房貸,很快就感到吃不消了。他們除了加班還要做兼職,幾乎沒有時間照顧兒女。做丈夫的說:「我感到壓力很大,心情很低落,又經常睡眠不足。這一切就像大石頭一樣壓在我身上,我覺得自己快要窒息了。」

「以聖經的觀點看待金錢和物質,可以使我們避開很多麻煩」

後來,他們想起提摩太前書6:6,看出解決難題的惟一方法就是把房子賣掉。他們花了兩年才還清債務。這對夫妻從這次經歷學到什麼呢?他們說:「以聖經的觀點看待金錢和物質,可以使我們避開很多麻煩。」

很多人都聽過文章開頭提到的斯瓦希里語諺語,但不少人還是會動不動就借貸。本文討論過的聖經原則讓我們看出,明智的做法是在借債之前認真想想:我應不應該借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