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家庭幸福的要诀

训练孩子负起自己的责任

训练孩子负起自己的责任

乔治 *“每天晚上都会发生同样的事。我4岁的儿子迈克尔会把玩具四处乱放,弄得家里到处都是玩具。我要他在上床之前把玩具放好,他就会发脾气,大吵大闹。有时候,我也会生气起来,大声骂他,但之后我们俩的心情都会变得很差。我希望大家能开开心心地上床睡觉,所以我通常会投降,索性自己收拾残局就算了。”

爱米莉:“有一次,我13岁的女儿珍妮不明白怎样做老师给他们的一份作业,回家后她哭了一个钟头。我鼓励她去请教老师,但她坚持说那个老师很严厉,她不敢跟老师说话。听了以后我很气愤,真想马上去学校把那个老师痛骂一顿。我心里想,她怎么可以使我的宝贝女儿这么难受!”

你也曾有类似的经历吗?许多做父母的都像乔治和爱米莉一样,见到孩子遇上困难,愁眉苦脸,自己也会心疼。这时,他们自然的反应就是设法保护儿女,为儿女解困。可是,父母其实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去帮助孩子培养一种重要的能力,那就是负起自己责任的能力。当然,一个4岁小童要负起的责任,跟一个13岁的少年会有很大分别。

在现实生活中,你总不能永远在儿女身边,为他们遮风挡雨。孩子早晚要离开父母,“负起自己的担子”和责任。(加拉太书6:5;创世记2:24)父母要帮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就必须持续不断地训练他们,使他们长大后成为一个不自私、关心别人和有责任感的人。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可是,我们也不用太担心,因为在教导儿女方面,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榜样,那就是耶稣。耶稣虽然没有儿女,但他对待门徒的方式值得父母们借镜。耶稣拣选门徒并训练他们,使门徒在他离开之后,仍然能够继续执行他的工作。(马太福音28:19,20)耶稣所做到的,难道不就是每个父母的目标吗?为人父母的都希望把儿女教养成一个能负起责任的人。以下我们会看看,耶稣在哪三方面是父母们的典范。

为孩子“立下模范”

耶稣在离世前不久,对门徒说:“我为你们立下模范,我向你们怎样做,你们也该照样做。”(约翰福音13:15)同样,父母也必须通过言传和身教,让儿女清楚知道应该怎样负起自己的责任。

不妨问问自己:我经常用积极的口吻谈及自己要负起的责任吗?我有没有跟儿女说过,努力工作养家或帮助别人,使我得到很大的满足感呢?抑或我常常抱怨自己怎么不像某些人那样,能过上轻松舒适的生活?

没错,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人人有时都会感到工作很辛苦,压力很大。但是,不要忘记,你的榜样最能帮助儿女看出,愿意负起责任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

试一试:可以的话,不妨偶尔带孩子到你工作的地方,让孩子看看你是怎样挣钱养家的。你也可以让孩子跟你一起做义务工作,然后一起谈谈帮助别人的乐趣。(使徒行传20:35

期望要合理

耶稣知道,门徒需要训练一段时间,才能负起他要交托给他们的任务。有一次,他对门徒说:“我还有很多事要告诉你们,只是你们目前承担不了。”(约翰福音16:12)耶稣没有期望门徒一开始就能够把工作做好。相反,他花了不少时间教导他们很多事,直至他认为门徒能够胜任,才派他们出去。

同样,儿女年纪还小,父母就期望他们负起成年人的责任,这也是不合理的。不过,随着孩子不断长大,父母要因应他们的能力去调整对他们的要求。例如,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他们应该照顾自己的个人卫生、收拾自己的房间、守时、善用金钱等等。孩子上学后,父母就要帮助孩子明白,完成作业是他们必须负起的重要责任。

父母除了要告诉孩子他们有什么责任之外,还须要从旁协助孩子,使他们能够做得到、做得好。上文提过的乔治,后来知道儿子迈克尔不愿意把玩具放好,一个原因是他觉得这个工作太困难。乔治说:“于是,我没有再只是呼喝他,叫他放好玩具,而是开始教他怎样把玩具收拾妥当。”

他是怎样教迈克尔的呢?乔治说:“首先,我定下一个时间,每天晚上一到那个时间,就要收拾玩具。然后,我跟迈克尔一起做这件工作,每次收拾房间的一个部分。我把这件工作变成游戏,还跟他比赛,看谁做得更快。不久,收拾玩具就成了儿子每天临睡前的习惯。我向迈克尔保证,他如果做得快,我就会在他睡觉前多讲一个故事给他听,但要是他慢吞吞,用了太多时间,故事时间就会缩短。”

试一试:分析一下你每个儿女的情况,想想他们应该可以分担哪些家务。问问自己:有没有一些家务,是孩子自己做得来的,但我却继续帮他们做呢?如果有,你可以先叫孩子跟你一起做那个家务,直到你肯定他们能够自己应付为止。要清楚告诉孩子,你交给他们的工作,做得好会有什么奖赏,做不好就会有什么惩罚,事后就要说到做到,按照原来的话去奖赏或惩罚孩子。

提供明确的指示

正如其他优秀的导师一样,耶稣知道边做边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举个例,当耶稣看出是时候让门徒出去传道了,就“差他们两个两个,先到他要到的各城各地去”。(路加福音10:1)在派门徒出去之前,他预先给他们非常明确的指示,而不是让他们自己想方法去完成任务。(路加福音10:2-12)门徒完成任务,回来向耶稣汇报工作成果时,耶稣就称赞和鼓励他们,借此表明他对门徒的能力有信心,也很悦纳他们。(路加福音10:17-24

假如你的孩子要面对一件困难的工作,你看见他们很担心很害怕,这时你会有什么反应呢?是不是马上保护他们,不让他们面对这件难事,以免他们经历失败和挫折?你的本能反应也许会促使你“出手相救”,把责任挪到自己身上来。

但请想想,如果你每次见到孩子遇上困难,都立刻“出手相救”,这会向孩子传达一个什么信息呢?你这样做,能让孩子看出你对他们有信心,相信他们可以成功完成任务吗?抑或是在告诉他们,你仍然把他们看成是柔弱的婴孩,做任何事都得倚靠你的帮助呢?

让我们看看,上文提到的爱米莉最后怎样帮助女儿珍妮应付难题。爱米莉决定不插手这件事,而是让珍妮自己跟老师沟通。不过,她先跟珍妮一起把要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写下来,并商量应该在什么时候去找老师。此外,她们还预先练习跟老师的对话。爱米莉说:“做了这些事之后,珍妮鼓起勇气向老师开口,老师也称赞她那么主动呢。之后,珍妮十分开心,我也为她感到自豪。”

试一试:把你孩子最近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写下来。然后,在难题旁边写下一个方法,是既能帮助他,又用不着你“出手相救”的。要跟孩子练习一下他要亲自做的事,也要告诉孩子你相信他是可以做得到的。

如果你总是做孩子的挡风墙,使他们不用面对难题,他们也许就难以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来也会应付不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因此,要好好训练孩子,帮他们学会负起责任。这样,你就是把一份非常宝贵的礼物送给他们了。

^ 3段 本文中的人名不是真名。

问问自己……

  • 我对孩子的期望合理吗?

  • 我有没有通过言传和身教,让孩子明白他们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 我上一次鼓励和称赞孩子,是多久之前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