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DEA/G. Dagli Orti/De Agostini via Getty Images

烏爾里克·茨溫利探求聖經真理

烏爾里克·茨溫利探求聖經真理

 今天真心尋求真理的人都有機會驗證自己所學的是否基於聖經。不過,在16世紀初,人們卻很難做到這一點。為什麼呢?因為在那個時候,大部分人很難讀到自己語言的聖經。他們幾乎無法知道教堂所教的道理是否來自聖經,而且神職人員也幫不上什麼忙。《基督教會史》(英語)說:「瑞士的教會十分黑暗,神職人員無知、迷信、道德墮落。」

 烏爾里克·茨溫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尋求聖經真理的。他有哪些發現呢?他怎樣把自己的發現傳揚出去?我們可以從他的一生和他懷具的信念學到什麼?

踏上探索真理之路

 茨溫利20出頭的時候,一心想成為天主教的神職人員。按照當時的要求,他需要學習哲學、教會的傳統,以及教父們的著作,而不是聖經本身。

 茨溫利是怎樣踏上探求真理之路的呢?當時他在瑞士的巴塞爾讀大學,他聽了托馬斯·維滕巴赫的講座。維滕巴赫在講座中譴責教會販賣贖罪券 a。一位作家在茨溫利的傳記中說:「茨溫利從維滕巴赫那裡學到,基督的死只一次就把我們的罪永遠除去。」(彼得前書3:18)茨溫利也學到人的罪只有靠耶穌的贖價才能得到赦免。他明白這點後,就不再相信人們把錢給宗教領袖就能贖罪。(使徒行傳8:20)不過,茨溫利還是繼續學業,最終在22歲時成為一名天主教的神父。

 20多歲的時候,茨溫利為了能明白《新約》聖經原文的內容,開始自學希臘語。他也研究伊拉斯謨的著作,並且看出聖經表明,耶穌是上帝和人類之間唯一的居間人。(提摩太前書2:5)因此茨溫利開始懷疑天主教的教義,質疑人是否真的需要通過聖人才能親近上帝。

 30多歲的時候,茨溫利繼續深入探求真理。當時歐洲國家為了爭奪意大利的控制權,發動了一系列戰爭,茨溫利是一名隨軍教士。在1515年的馬里尼亞諾戰役中,茨溫利目睹了成千上萬的天主教徒互相殘殺。幾年後,茨溫利親手抄錄了《希臘語經卷》,還記住了其中的很多經文。1519年,茨溫利住在瑞士的政治中心蘇黎世。那時,他意識到教會應該停止傳授一切沒有聖經根據的教義。不過,他怎樣幫助其他人也看出這一點呢?

「從來沒聽過這樣的布道」

 茨溫利覺得人們一旦聽到聖經的真理,就不會再相信錯誤的宗教道理。因此,他被選為蘇黎世大教堂的神父後,就宣布了一個大膽的計劃:他不會再像教士們那樣,在布道時誦讀拉丁語經文選集 b,儘管這個傳統已經延續了數百年。他決定直接讀聖經的福音書,從頭到尾逐章逐節地讀。他不會按照教父的理解去解釋聖經,而是用聖經中比較容易理解的經文去解釋深奧的經文,也就是用聖經解釋聖經。(提摩太後書3:16

Sergio Azenha/Alamy Stock Photo

蘇黎世大教堂

 茨溫利在布道時,也會強調怎樣實踐聖經的教導。他會說明聖經的道德標準,也會指出哪些做法是錯的,例如崇拜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向聖人禱告和出售贖罪券,他也譴責教士的不道德行為。人們有什麼反應呢?他第一次這樣布道後,一些人說:「從來沒聽過這樣的布道。」一位歷史學家說:「有些人厭惡教士們愚昧無知、墮落可恥的行為,就離開了教會,但他們聽到茨溫利的布道就回來了。」

 1522年,教士們煽動政治勢力,阻止人們做違反教會教義的事。茨溫利因此被判為異端。但他不肯在信仰上妥協,就辭退了天主教神父的職位。

茨溫利採取了哪些行動?

 雖然茨溫利不再是一名神父,但他仍然熱心布道,努力說服別人接受他的觀點。他也因為布道,漸漸有了聲望,在政治界也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他就利用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在蘇黎世推動宗教改革。例如,1523年他說服蘇黎世的司法機構禁止人傳授沒有聖經根據的教義。到了1524年,在茨溫利的影響下,偶像崇拜被列為非法活動。民事法官在當地教士和人民的支持下,大規模銷毀祭壇、偶像、畫像和宗教遺物。《茨溫利——為上帝而戰》(英語)說:「除了被維京人(北歐海盜)搶劫外,西方教會還沒有遭受過如此嚴重的蓄意破壞。」1525年,茨溫利也推動政府將教會名下的建築改為醫院,並允許修士和修女嫁娶。他也提議用根據聖經的簡單儀式取代彌撒。(哥林多前書11:23-25)歷史學家說,茨溫利作出的努力,讓宗教領袖和政治領袖聯合起來,也為宗教改革運動和基督新教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1536年版的《蘇黎世聖經譯本》,收藏於紐約沃威克耶和華見證人世界總部

 茨溫利最傑出的貢獻就是翻譯聖經。16世紀20年代,他帶領一群學者研究希伯來語和希臘語聖經原文,並參考《七十子譯本》和《通俗拉丁文本聖經》。他們用的方法很簡單。他們會先讀出每節經文的原文,然後看看權威的譯本怎樣翻譯。之後,他們會討論經文的意思,並把結論記錄下來。他們付出努力解釋並翻譯上帝的話語,最終整本《蘇黎世聖經譯本》在1531年面世。

 茨溫利雖然有一顆熱愛真理的心,但他的做法卻比較激進。例如,在1525年,他參與了再洗禮派的審訊。這個派別認為不應該給嬰兒施洗,這與茨溫利的觀點不一致。後來法院判所有不贊同嬰兒洗禮的人死刑,茨溫利對這樣殘酷的判決並未表示反對。他也敦促政治領袖動用軍隊推行改革。不過,瑞士幾個虔誠信奉天主教的區域反對他的改革。國家因此爆發了內戰。茨溫利隨士兵一起從蘇黎世前往戰場,結果遭到殺害。當時他只有47歲。

茨溫利的貢獻

 雖然烏爾里克·茨溫利不如馬丁·路德和約翰·加爾文那麼有名,但他在宗教改革的歷史上卻佔有重要席位。與馬丁·路德相比,茨溫利與羅馬天主教更徹底地劃清界線,他也為加爾文的改革開闢了道路,因此茨溫利被稱為「宗教改革運動的第三人」。

 茨溫利的一生可以說功過並存。他為了推廣自己的觀點,積極參與政治和戰爭。不過,耶穌基督並沒有參與政治事務,他也教導門徒要愛敵人,而不是殺害他們。(馬太福音5:43,44;約翰福音6:14,15)因此,茨溫利並沒有效法耶穌的榜樣。

 以總體而言,茨溫利意志堅定,勤奮鑽研聖經。他找到了很多聖經真理,並把這些真理傳揚出去。

a 贖罪券是由宗教領袖頒發的,他們聲稱贖罪券能讓人死後在煉獄中少受或免受懲罰。

b 教會每年會選出一些經文編輯成冊,稱為「經文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