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Albert Wright/iStock via Getty Images

有设计者吗?

眼斑冢雉的保温箱

眼斑冢雉的保温箱

 眼斑冢雉生活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内陆地区。这种鸟类在孵蛋的时候,会将鸟巢的温度维持在34摄氏度左右。不论一年四季,不管白天黑夜,鸟巢的温度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眼斑冢雉是怎样办到的呢?

 每年冬天,眼斑冢雉会挖一个深约1米、直径约3米的大坑。雄鸟会用落叶、杂草和其他植物将坑填满。到了冬末,坑里的植物会被雨水浸湿,接着雄鸟会挖一个洞用来孵蛋,然后它会用沙土盖住整个坑。之后坑里的植物开始腐烂分解,产生热量,这就形成了一个天然保温箱。

为了让鸟蛋孵化(A),眼斑冢雉会利用太阳散发的热力和植物分解产生的热量来维持鸟窝的温度(B);为了调节温度,使鸟窝在好几个月维持在34摄氏度左右,眼斑冢雉也会调整覆盖在鸟窝上沙土的厚度(C);而眼斑冢雉移动大量沙土的工具就是它们自己的爪子(D)

 每当雌鸟要下蛋的时候,雄鸟都会将土移走;雌鸟下蛋后,雄鸟会立刻将沙土移回去。雌鸟会在9月到2月间下蛋,最多可产35颗蛋。 a

 眼斑冢雉会时不时把鸟喙插进土里,测量温度。它们会按照季节调整保温箱的构造,比如:

  •   在春天,植物腐烂分解后会散发热量,这会使鸟窝温度变得太高。这时为了散热,雄鸟会把鸟窝上的沙土拨开,等鸟窝温度降低后,再把沙土填回来。

  •   到了夏天,为了防止太阳照射的热力使鸟窝的温度升得太高,雄鸟会在鸟窝上堆更多沙土。不过每天清晨,雄鸟都会将沙土拨开,等鸟巢和沙土降温后再将沙土填回来。

  •   在秋天,植物已分解完毕,不会再产生热量,这时雄鸟会把鸟窝的土都移开,让正午的太阳使鸟蛋和移出的沙土可以受热。过了一段时间,雄鸟会把温暖的沙土填回鸟窝,这样就算到了夜晚,温度降低,鸟窝还是可以保持温暖。

 雄鸟平均每天花至少5小时移动沙土,沙土的重量约850公斤。雄鸟移动沙土有另一个好处,就是让土壤保持松软的状态,这样小鸟孵出的时候就很容易破土而出了。

 来看看眼斑冢雉怎样移动鸟窝上的沙土

 你认为呢?眼斑冢雉懂得维持鸟窝的温度,是进化(演化)而来的,还是经过设计的呢?

a 鸟蛋孵化需要7至8周,所以雄鸟会辛勤工作直到4月。